当阅兵的钢铁洪流遇见渭华的革命星火
2025年9月3日,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。公司全体员工观看阅兵直播,感受大国崛起的震撼;管理层同期赴渭华起义纪念馆,开展“踏寻红色足迹,凝聚奋进力量”主题活动,从历史与现实中汲取奋进智慧。
阅兵直播里的“中国力量”
——家国同频,共赴荣光
2025年9月3日上午9点,公司会议室、办公区、项目一线的屏幕前,全体员工自发围坐观看阅兵直播。当徒步方队的正步声如鼓点般震撼人心,装备方队的钢铁洪流闪耀自主创新的光芒,空中梯队的彩烟如彩虹横贯苍穹,现场不时传来感慨:“99A主战坦克的每一道履带印记,都是科研团队无数次试验的积累”“运 - 20运输机群背后是工程师‘十年磨一剑’的坚守”“1.5万人方队走出世界惊叹的整齐,这就是团结的力量”。
这场直播,不仅是一次“强国成就”的视觉震撼,更是一堂生动的“精神共鸣课”。公司组织观看直播的深意——从国家的“大叙事”中看见“小我”的价值,在时代的“大浪潮”里锚定“团队”的坐标。
渭华起义纪念馆里的“信仰对话”
——历史为镜,初心如磐
近期,公司组织全体管理人员参观渭华起义纪念馆——这片88年前刘志丹、唐澍等革命先驱用土枪土炮点燃西北革命火种的土地。
站在起义旧址前,讲解员讲述着1928年敌军兵力数倍于我、枪支弹药极度匮乏,但起义军坚持战斗数月,用“坚定信念 + 灵活策略”保护革命火种的故事。有人触摸展柜里锈迹斑斑的土枪,感慨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是先烈用命换来的经验。
纪念馆外两棵500年古槐,是当年起义军的“决策中枢”。在敌军重兵压境时,刘志丹、谢子长等领导人在此召开军委扩大会议,做出“保存实力、战略转移”的关键决策。东侧古槐枝繁叶茂,西侧古槐留弹痕却枝叶相连,恰如当年革命者“分工不同却目标一致”的协作群像。董事长带领大家思考“决策韧性”,指出这种在复杂环境中锚定方向、灵活应变、协同攻坚的精神,正是企业应对当下挑战的关键。
少华山巅的“团队熔炉”
——脚步丈量,信念攀登
少华山巅的登山挑战则是“现实的熔炉”。当双脚踩上海拔1600多米的山巅,看着脚下层层叠叠的台阶,大家领悟到“突围”是一步一步“向上”的坚持,“火种”是一群人互相托举“攀登”的结果。
从阅兵直播的“国之盛景”到渭华起义的“信仰之光”,从纪念馆里的“历史对话”到少华山巅的“团队攀登”,这是一场精神的洗礼。我们读懂了“传承”的重量,国家的强大源于一代代人的奋斗,企业的成长源于员工的坚守;读懂了“协作”的意义,阅兵方队的整齐靠官兵配合,团队战斗力源于成员信任与补位;读懂了“突破”的勇气,先烈在绝境开辟新路,登山时咬牙坚持的最后百米,成长总在“舒适区”之外。
以更热的初心,向更远的未来
9月的风里,有“中国红”的骄傲、“信仰绿”的深沉、“团队金”的闪耀。未来,面对市场挑战与创新瓶颈,想想阅兵场上的誓言,提醒我们方向正确才能行稳致远;看看渭华起义纪念馆里枝叶相连的古槐,告诉我们团队共生才能攻坚克难;忆起少华山巅互相拉一把的手,激励我们并肩前行才能抵达高峰。
踏寻红色足迹,是为不忘来时路;凝聚奋进力量,是为走好脚下路,共赴更壮阔的未来!